2022年全国建筑材料行业大会期间,一个个主旨讲话和专题报告擦出智慧火花,为建材行业在绿色低碳、科学技术创新、标准质量提升方面的理念升级提供了启迪,打开了思路。本刊特进行了梳理,分为 “双碳篇” “科技篇”“标准篇”三期,以飨读者——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重点任务全面部署实施,绿色低碳已成为工业领域的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新形势下,要实现建材行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创新的支撑。
在“双碳”背景下,低能耗、低排放的加工制品业尤其是绿色低碳建材产业仍需进一步加快发展。
建材行业科学技术创新要坚持面向建材科技国际前沿、面向建材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与行业的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促进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先进、可靠,支撑建材行业绿色低碳安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更好地践行建材行业“宜业尚品、造福人类”的发展目标,满足国家重大战略亟需,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自主可控。
要发挥建材行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加快建设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我国培养和造就更多爱党爱国、拔尖创新的科学技术人才,强化我们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人才力量,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
建材行业具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和较强的科研实力,许多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希望继续发挥科技优势,加大攻关力度,不断取得新成果新突破,并进一步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科学技术创新应该贯穿建材行业转型升级的全过程,是支撑建材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最为关键的动力。
建材行业是多个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咽喉要道”,承担着保障关键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任。
建材行业的进步不能停留在引进、消化、吸收、借鉴等阶段,我们的现代化不能靠买来和仿来。咱们不可以只是满足加工性生产,而是要争取自己会创造,能用自主原创性技术制造。
全行业要更加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创新对于推动建材行业绿色安全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凝聚科学技术创新力量,协同发力,全方面提升建材行业科学技术创新水平,努力使全行业重视科技蔚然成风,开启建材行业科学技术创新的春天。
广大建材行业科技工作人员要把国家、行业重大战略需求作为科学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提升使命感、责任感,主动作为,敢于挑战人类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敢于去发明创造前人没有的新技术。
即使我们能在一些领域实现“弯道超车”,但由于基础理论研究的欠缺也会让我们在进入“直道”后再度落后。各科学技术创新主体要敢于突破现有条条框框束缚,站在更高维度对科学问题进行大胆思考,敢于提出具有创造性、颠覆性、突破性的理论和技术方案。
企业家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单位的领导要胸怀天下,做出表率,甘做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注重培养青年科研人员,完善科研人员的晋升路径,把科研成果殊荣交给作出主要贡献的一线科技工作者。
我们要胸怀天下,不唯国籍、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让有志于建材发展的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为他们施展才能、实现事业梦想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第三批全国建材行业“揭榜挂帅”方向,将聚焦非金属材料在物理、化学等性能指标上超越不少于一个数量级的“超级材料”的研发开展重大科学技术攻关,满足抢修抢建的需要、满足战时的需要、满足极端应用场景条件下对材料的需要、满足我国自主原创技术发展的需要、满足未来相关领域科学技术进步对材料的需要,以此为国家、行业作出新的重要贡献。
联合会提出的“六零”工厂、新型装配式折叠建筑、地下式建材工厂,着力发展超级材料、改变建材传统应用模式等概念和设想,着眼点就是在于颠覆性、突破性、迭代性,在于从根本上改变建材资源能源依赖型的产业特征,在于真正的完成建材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专家委员会首轮执行主任、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叶青
目前,建材行业的科学技术创新仍以跟随式创新为主,大部分技术的源头来自国外。今后,专家委要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发展动态和具有趋势性、关键性的新产品、新技术产业化进展,对我国建材行业科学技术创新方向进行系统性把握,增进国内外科技界的开放、信任、合作,推动我们国家力争变成全球建材行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策源地。
要以打造最具权威性的行业智库为基础,以“四个面向”为重点,以全球视野为出发点,推动建材行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以此来实现“宜业尚品、造福人类”的建材行业发展目标。
要调研、梳理国内外建材科学技术创新趋势,明确自身定位,研判全球行业科学技术创新方向,精准把握我国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工作的重心;
要进一步增强品牌意识,通过开展系列重点活动,逐步的提升专家委的影响力。通过一系列活动,让专家委各位专家常见、常聚,碰出火花,形成合力,发挥能力。
要大力弘扬勇攀高峰、集智攻关的创新精神,要瞄准事关我国产业、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重点领域、重大任务,敢为人先,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要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不畏挫折、敢于试错,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担当作为。
要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秉持互利共赢理念,强化跨界融合思维,加强协同攻关、跨界协作,为推动建材行业绿色低碳安全高水平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仿生材料与仿生结构是我们二十多年来研究的热点。生物系统中奇特的结构形成过程能启发我们在室温条件下高效和精准地制备生物材料。
生物过程启示的制备技术是新研究思路和方向。从自然生物制作的完整过程,或者生物制造/生物结构的关系中找到灵感和思想,发展陶瓷室温烧结新技术。
目前高性能陶瓷加工面临的技术难题:高强、高硬度陶瓷极难加工,加工成本甚至占总成本的1/2以上。因此要发展陶瓷高效精密电加工新技术,通过复合赋予陶瓷导电性,利用电加工技术实现陶瓷高效精密加工。
作为我国建材科学技术人才的摇篮和发源地,中国建材总院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推动党中央、国资委、集团公司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效,当好中国建材集团打造“国之大材”的科技主力军。
总院要发挥“中央研究院”的强磁场作用,打造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原创技术策源地,担负起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科技自立自强重任。
在水泥行业,减少二氧化碳的最好方法是要尽可能多地用其他材料替代硅酸盐水泥,这个观点并不新鲜,我们已于多年前使用矿渣和粉煤灰等作为替代原料,问题是现在可用的矿渣和粉煤灰数量非常有限,并且在未来会继续减少。
真正改变“游戏规则”的是粘土,这样一种材料分布很广、储量巨大,而且当它们被煅烧时,加热到800℃左右会产生非常有活性的物质,可以和石灰石有协同反应,这就是我们发明石灰石粘土煅烧水泥(LC3)的原因。就性能而言,可完全赶上或超过硅酸盐水泥的强度。
煅烧粘土的排放量非常低,可能只有熟料和其他材料排放的十分之一。全球水泥混凝土协会数据统计,由于缺少炉渣或粉煤灰,在过去十年熟料替代率水平一直停滞在20%左右,但如果突破这一技术,熟料替代率能够达到40%,这代表每年能够减少4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预测未来工厂的发展的新趋势:一是用能结构将逐步从石化燃料向零碳电力与零碳燃料调整;二是基于制造模式革新的流程再造,将实现工业工程近零排放;三是能源系统革新与原料替代技术的落地。
未来的水泥工厂,零外购电、零化石能源、零碳排放、零一次资源、零废弃物排放、零员工等“六零”特征将非常明显。
发挥国企和大型民企具有的总实力和产业引领能力,形成大企业引领行业发展格局,建立规模、规范、具有产学研一体的气凝胶科研生产基地,做强做大以应对国外大公司的专利竞争和规模优势。
要注重国内气凝胶知识产权核心专利布局,建立国家级专利池。同时加大行业产品质量标准与应用规范制定力度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力度等。科学技术创新针对市场和应用场景开发生产高品质低成本气凝胶材料。
全国建材行业重大科学技术攻关 “揭榜挂帅”项目——氨供氢替代煤在水泥熟料产线中的降碳工业化应用示范项目,由山东东华科技有限公司和厦门大学共同实施。该项目是全球水泥行业首创,国内氢燃料应用顶级规模的工厂示范项目,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年可替代标煤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5.5万吨,实现水泥行业氢能利用零突破,为水泥行业源头降碳、氢能应用提供样板案例。
项目计划分四期进行技改。2022年6月,项目一期技改完成,日产5000吨级大型水泥生产线实现分解炉等热量替代煤炭6%,并且降碳的同时降低氮氧化物(硝)的排放。二期完成后,将实现20%的煤炭燃油替代。
国内民机复材研制起步较晚,基础原材料体系、制造技术、制作的完整过程控制等与欧美国家差距较大,亟需加大研发力度,解决“卡脖子”问题。自主研发高性能树脂及预浸料、民机客货舱地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从“0”到“1”的技术突破,形成系列新产品,完成产业化建设。
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民机用高性能次承力复合材料结构件关键技术探讨研究”由北京玻钢院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承担。项目目前已形成高性能预浸料树脂分子结构及配方设计、航空级预浸料稳定制备关键技术、轻质高强度客货舱地板结构设计技术、基于渐进失效的蜂窝夹层结构失效模式及强度预测、大尺寸薄壁地板工艺设计及质量一致性控制技术、民机客货舱地板性能测试评价标准体系等关键技术成果,并获得9项发明专利。
全国建材行业重大科学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大尺寸、多规格锂铝硅玻璃研制及生产,由咸宁南玻光电玻璃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秦皇岛玻璃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清远南玻节能新材料有限公司共同承担。
项目组针对超厚锂铝硅玻璃技术难点,围绕玻璃组成、浮法玻璃工艺技术及装备、生产技术集成及产业化进行了技术攻关,为国内首次采用浮法玻璃生产超厚锂铝硅玻璃。我们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玻璃组成,生产的基本工艺实现大尺寸、多规格、高质量锂铝硅玻璃产业化,为大飞机、高铁等军工及交通领域提供了玻璃原片。项目解决了国家大飞机前沿卡脖子材料问题,为国防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双碳”背景下,如何利用好建筑光伏电站、在碳交易和碳市场获得收益,也是企业在绿色转型过程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提升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应用比例的三条主要途径,包括直接投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基础设施、参与绿电交易、购买绿证。企业自建分布式绿电,是其中最经济可行的方式。
《中国建材》杂志始创于1957年,是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主管主办的、建材行业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月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大16开本,彩色精印,每月初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