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和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我国消费贡献和规模稳中有升,消费结构升级和创新步伐持续加快,展现出我国消费市场的强大韧性与活力。
当前,尽管疫情的不确定性给消费市场复苏带来压力,但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头羊,人均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即将步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消费市场持续发展面临有利形势。
首先,在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下,各部门和各地将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收入增长和消费复苏夯实基础。
其次,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推进,在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的同时,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的公共服务供给将进一步增加,民生福祉水平稳步提升,为广大购买的人解除后顾之忧。
第三,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将加强完善城乡流通基础设施、丰富消费有效供给、优化消费市场环境,促进消费升级步伐加快,从而增强消费信心,激发消费活力,释放消费潜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第四,全面节约战略的落实,将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在消费领域促进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绿色消费的作用将逐步向上游延伸,带动流通和生产领域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实现经济循环全链条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第五,数字化的经济深入发展,将为国内大循环提供新动能,伴随数据成为重要生产要素,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将加速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为消费市场创造更多的有效供给和消费场景。
2022年,消费市场将涌现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和服务化的需求和供给,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为消费复苏提供强劲动力,消费市场将呈现新发展趋势。
一是绿色消费牵引生产生活方式转型。随着消费的人在衣、食、住、用、行等领域逐步形成绿色消费行为习惯,需求端的有力拉动将带动消费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转型,推动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供应链所有的环节加快绿色、低碳、环保、可循环创新,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二是新型消费助推流通创新。随着90后、00后成为消费主力军,智能、定制、体验、时尚等新型消费将加速壮大,消费需求变化将引领流通企业抢抓数字化的经济发展机遇,深度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加快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来提升流通效率和流通现代化水平,有力支撑新发展格局。
三是品质消费贯通国内外市场。随着收入水平稳步提高,我国消费者理念趋于理性成熟,商品和服务消费更看重品质,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渐成主流。国内外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将更好满足居民对国货潮牌、海外大牌等品质消费需求,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四是服务消费加速新场景涌现。随着我们国家人口结构变化和消费升级步伐加快,文化、体育、教育、养老、医疗等服务消费需求将加速释放,服务消费将成为居民消费支出中的首要组成部分。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将为服务消费创造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等更多全空间场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逐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体系、传统产业与新兴起的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所有的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化的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稳步的增长和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法、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稳步的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确保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化的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层次地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稳步的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